华成出品|“大汉雄风——上海图书馆藏汉碑善本展”重磅亮相

时间:

10月30日,由华成文化设计与布展的“大汉雄风——上海图书馆藏汉碑善本展”上海图书馆东馆一号展厅重磅亮相。

 

 

 

上海图书馆东馆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“大汉雄风——上海图书馆藏汉碑善本展”

 

上海图书馆是国内外最重要的碑帖公藏机构之一。其碑帖收藏有两大特色:一是数量多,馆藏金石拓本二十五万件;二是精品多,其中的善本达到三千件,相当部分是名家递藏,题跋著录累累。

此次展览选取馆藏汉代碑刻,包括碣石、碑版、摩崖、石阙、画像题字等在内90余件珍拓善本,其中达到国家一、二级文物标准者有80%左右。展览力图呈现存世汉碑拓本的全貌,几乎包含目前所见汉碑的所有形式,是上海图书馆建馆七十年来举办的碑帖展中规模最大、等级最高、藏品最优的一次展览。

 

 

 

设计解读

本次展览由“刻石”“碣石”“石阙”“摩崖”“碑版”“石经”“画像”七个部分组成。为了将大量平面展品放置在空间中,创作团队在既有展厅的基础上,以大面积定制通柜与精巧的卧柜组合,塑造了全新的空间形态,连缀起灿烂辉煌的千年文脉

 

 

在柜内设计上,创作团队通过巧妙有序的展品组合提升空间层次感,并传达出物件价值的共性。透过一行行隶书,听古人叮当凿刻拓印之声;在宣墨纹理之间,见证两千年前的大汉传奇。

 

 

同时,在色彩上以黑色、赤红色营造大汉王朝独有的时代氛围感。观赏性、故事性、艺术性各有侧重,共同诠释本次策展的主题——大汉雄风

 

 

展览现场

步入序厅,两座威严、拙朴的仿古汉阙立于入口两侧,迎接八方来客。汉阙是最具代表性的汉代石刻建筑,有石质“汉书”之称,见证着大汉王朝的繁荣与飘摇。

 

 

 

刻石

中国古代的石刻可追溯至先秦,一般以秦石鼓为最早,允其为“石刻之祖”。

 

 

在内容和功能上,石勒文字同吉金铭文类似,主要为纪功述事、昭示方来。立于其间,能感受到时人对于传承不朽、流芳百世的期待。

 

 

 

碣石

当碑刻这一形式尚未成熟时人们撰文刻字的载体通常为天然岩石,其中刻于独立石块者,便为“碣石”。

 

 

与碑不同,碣石为选石成体,没有严格的形制。通过展品之间的对比呈现,观众能发现两者在外观上的不同,进而在比较与鉴赏中认知、沉思。

 

 

石阙

阙,一种特殊的礼制建筑,极盛于汉代,通常作为宫殿、城门、陵墓等大型建筑或建筑群的一部分而成对出现。

 

 

汉阙阙身常刻铭文画像以纪人纪事、歌功颂德,风格或雄浑苍劲,或古拙天成。品读碑文,可品味其背后所蕴含的汉人风骨与气节。

 

 

 

摩崖

早在新石器时代,先民们就曾在山崖石壁上刻下人物鸟兽,随着文字的出现,人们接着开山凿石,辟崖成书。

 

 

今以纸墨传拓,展卷观之则金石气盎然,如临千丈崖壁,体现历史、艺术与天地自然相互交融的独特意趣。

 

 

 

碑版

东汉是中国古代石刻定型、成熟、分化并臻于鼎盛的重要时期,“碑”的概念也在此时确立了下来。

 

 

叶昌炽言:“凡刻石之文皆谓之碑,当自汉以后始”。东汉之后,历代刻碑虽有创新和发展,但千年来无出“首、身、座”这一基本范式,可见汉代碑石形制的确立实开百代刻碑之传统,影响深远绵长。

 

 

 

石经

除了述德铭功、纪事纪人之外,还有一类在内容上相对独立的碑刻,即“文献碑”,它们以文献校订、传播、保存作为主要目的。

 

 

目前发现的文献碑内容覆盖儒、释、道三家典籍,其中镌刻儒家经典的碑刻便为“石经”,立于太学,见证着当世的道统与政统。

透过时光的镜面,千年前汉代的社会百态与精神信仰在千年后的拓纸之上再度鲜活。

 

 

画像

两汉时期的墓葬艺术十分发达,人们相信灵魂不灭,于是奉死如生,引魂升天。画像石是指一类刻有图像的建筑构石,起源于西汉,兴盛于东汉,常出现在地下墓室、地上祠堂、墓阙石门及棺樟之上,成为汉文化的一面鲜明旗帜,以图像的形式生动再现了汉人对生与死的无限想象。

 

 

 

更多精彩快来现场发现吧!